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 基层风采 > 正文

激活巡察神经末梢,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沂水县马站镇探索开展镇级巡察

来源:沂水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8-10-23

“您好,我们是镇巡察办的,想跟您了解一下村里的账务是不是每个月都公开?有没有关于村干部的问题要反映的?”沂水县马站镇一位工作人员向杏山官庄村的村民问到,他所提到的巡察办是该镇新成立的部门。今年以来,沂水县马站镇参考借鉴市县巡察工作,积极探索直巡到村、一查到底的巡察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乡镇巡察制度,计划用二年时间实现全镇66个行政村的巡察全覆盖,切实将监督执纪触角拓展到最基层。截至目前已巡察16个村,整改突出问题84项,发现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线索12条,其中立案6起,结案6起,处理违纪党员6人。  

组队伍,夯实巡察基础

“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是镇党委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完成每一次巡察任务。”马站镇巡察办主任孙治国说。孙治国是一名老乡镇干部了,多年来一直从事财务和审计方面的工作,因其丰富的工作经验被选入担任镇巡察办主任。巡察开始前,他和另外一名同事到县委巡察办跟班学习了两个月。

“村级巡察事无巨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要保证巡察利剑作用充分发挥,首先要建立起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巡察队伍。”镇纪委书记徐茂伟说。

该镇于今年1月20日成立了巡察办,从纪检、组织、财政、审计、人社等部门抽调5名业务骨干为成员,其中抽调财政所长任专职巡察办主任,镇巡察办作为镇党委一个常设机构承担全镇巡察任务。考虑到新组建的巡察队伍人手有限、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镇党委先后选派5名巡察办人员轮流到县委巡察办跟班学习,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和研讨,使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熟练运用信访受理、线索排查、谈话技巧、谈话笔录制作等业务,确保巡察工作深入有效。

“他们的巡察,弥补了县委巡察不能村村到的空白,真正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和党组织。”县委巡察办主任张贵鹏说。

建机制,畅通巡察路径

“对于乡镇巡察制度,我们没有经验借鉴,主要是学习市、县巡察的方式方法,结合我们乡镇的自身实际,做到巡察有目标、有方向、有重点。”该镇党委书记党永召说。

通过多方调研学习,马站镇参考上级巡察标准明确了15条21项具体工作职责。制定了巡察工作系列制度规范,明确了巡察对象、时间、内容、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制定了巡察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解决了巡察什么和怎么巡察的问题。比如,在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将去年村集体收入‘空壳村’作为巡察重点,看村干部是否存在坐收坐支现象;针对信访和便民服务热线中群众多次反映的问题,看是否存在村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重点围绕扶贫领域、重大民生工程、群众关注热点等方面,既“精准”发现个性问题、直击“病灶”,又“普查”共性问题、指明“病因”,点面结合、破除顽疾,推动问题从根本解决。

抓整改,让巡察见实效
“神家庄村党支部委员神和永存在骗取离任十年以上村主职干部生活补贴、虚造证人证言问题,已将有关线索移交镇纪委查处。”马站镇近期下发《巡察专报》,通报了一起巡察村党员干部违规违纪问题。
镇巡察办每巡察完一个村,都要形成《巡察反馈意见》,公开反馈情况,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做到所有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定期调度整改情况和进度。同时对典型问题形成《巡察专报》,对发现问题村和个人点名道姓通报情况。
在问题整改落实上,镇巡察办、考核办实行联合督查,建立问题销号制度,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屡查屡犯、屡教不改、重视程度不够的单位或者个人,第一次通报批评、约谈诫勉,第二次启动问责程序,在全镇形成抓问题整改的持续高压态势。在督促问题整改的过程中,该镇将督查结果形成“红黑榜”在《巡察专报》中发布。对问题整改积极、整改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登“红榜”,对整改工作不重视,搞形式主义的登“黑榜”,在全镇通报批评。
促长效,加快堵塞漏洞
“通报的这些事都是我们邻村的,大家都要好好听,看看我们村是不是也存在这些问题,要是有的话以后要改正。”在10月12日的村“支部主题党日”上,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桂玉正带领全体党员学习镇《巡察专报》的内容。
为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推动全镇工作开展,该镇通过下发巡察专报和典型案例通报、召开典型案件通报会、“廉政小讲堂”等形式加强警示教育,明确工作“底线”和纪律“红线”。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一些小额费用花销都是我们几个村干部先个人垫付,以后汇总一下再去经管站申请资金。现在才知道这些做法都是违规的,以后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程家庄村支部委员、会计程金法说。

           通过开展镇级巡察,让被巡察村党组织认清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了村级班子建设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契机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工作规范运行。部分村存在的重要事项民主决策程序不规范、违规发放村干部误工补贴、村干部私自垫付费用、坐收坐支、白条入账等问题正在逐渐消失,全镇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运行程序进一步走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