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沂水清风 > 正文

“沂蒙好家风”优秀作品集--初心守护党旗,家风传承后世

来源:沂水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12-13

初心守护党旗,家风传承后世

 

红色,是沂蒙老区的永恒底色。

沂蒙山根据地留存最早的一面党旗,诞生于1939年。从危险的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建设的今天,这面党旗曾藏身于沂水县泉庄镇马头崖村,被老党员刘洪秀精心守护了半个世纪。据考证,这不仅是山东省内发现的最早的一面党旗,也是全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五面党旗之一。

1939年春天,翻过王庄与马头崖之间的那座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干部赵煜琴来到泉庄镇马头崖村,找到了刘洪秀。因为以前进村工作的同志告诉她,刘洪秀曾千里迢迢去山西找红军,还粗通文字。赵煜琴动员并介绍刘洪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村里已经有几名党员,刘洪秀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过了几天,赵煜琴又来到马头崖村,她约刘洪秀到村外一个僻静处,从背包里取出了那面党旗。

“今后发展党员,新党员都要在党旗下宣誓,对着党旗宣誓就是向党宣誓。党旗交给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许坏不许丢。”赵煜琴对刘洪秀说。赵煜琴的这个要求,刘洪秀用余生的坚守做到了。

1939年冬天,刘洪秀用这面党旗发展了两批新党员。从此,马头崖村发展党员时,刘洪秀便讲述党旗的红色和斧头、镰刀代表的含义。到了年底,马头崖一个不足200户的小山村,已有党员54名。1940年上半年,村里有十几人加入抗日队伍,火红的党旗引导着他们成为各村抗战的带头人。

抗日战争中,日伪军三番五次地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为了保护好这面党旗,刘洪秀一直把它缝在身上。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工作的改变,刘洪秀没法将党旗带在身上,只好把党旗放在家里收藏。为此,刘洪秀先是用一块土布把党旗仔细包好,藏在屋里的梁上。后来,听到鬼子到处杀人放火的消息,刘洪秀又担心自家屋子会被鬼子放火,党旗肯定会烧毁。于是,他又把党旗用油纸再包两层,藏在地下。后来,刘洪秀又将党旗封好,藏在自家附近一个极为隐蔽的山洞里。

在那些战争的岁月里,刘洪秀用尽全力,保住了这面珍贵的党旗。新中国成立后,刘洪秀仍在家里种地,并没有外出工作。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依然保持过去万分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面党旗。

“我们这些做儿孙的,从来没听他说过党旗的事情。”刘洪秀的五儿子刘兆生说,父亲一直家教严格,对儿孙的教育非常仔细,从不多说话、乱说话。到了老年,父亲只有一个“怪癖”: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尤其是床铺。“他的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什么也不让儿孙动,别人动他就要生气。后来,大嫂觉得他的被褥需要清洗晾晒,就帮他收拾炕铺。结果,从他的枕头底下翻出了一个布包。布包里面,就是那面红色的党旗。”当时,党旗虽然颜色稍淡了一点,但红色底子、黄色图案依然熠熠生辉。

回家后,儿孙们埋怨刘洪秀。“红旗有的是,你为什么那么珍惜这面旗?”刘洪秀说:“你们不知道,保护那面旗是我的任务。人在党旗在。”“我接受了党的任务,就得做好。这是党的纪律。”刘洪秀把党旗视若命根子,直到1992年临终前,才把保存了53年的党旗献给党组织。

“我们家里,从我的哥嫂们,到第三代的孩子们,已经有十几名党员,我们都拿老爷子的故事教育孩子。”刘兆生说。这是一颗革命火种,在沂蒙山一个普通家庭里生根、发芽和开花。就像马头崖村,像八百里沂蒙山,星星之火已然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