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这位老人是柴山村的老党员黄宗荣,今年已是94岁高龄。老人的家庭是革命家庭,大哥黄宗仁、二哥黄宗义都是上过战场、杀过敌人的革命战士;老人所在的柴山村是有名的拥军支前模范村,说家家有战士、户户有红嫂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老人身上积淀了太多的红色基因、革命精神。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老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新时代的今天,她依然在发光发热。
唱好红歌扛稳宣传大旗
黄宗荣喜欢唱歌,14岁就当了宣传队的队长,是一位老宣传战士了。给我们讲起当年敲锣打鼓的景象还是眉飞色舞,她最喜欢唱红歌,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那首《打草沟》:“不骑马,不坐轿,灯笼火把都不要;披上花,带上红,你看光荣不光荣”。现在不需要老人上街敲锣打鼓了,但是她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孩子们爱党爱国。
讲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黄宗荣15岁就开始站岗放哨、送信件情报,还和日军、伪军、汉奸斗智斗勇为游击队送粮食衣物。现在不需要她再去冒险做这些工作,但她还经常给年轻人讲柴山子弟兵的故事。从老人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仅1945年8月柴山村就有32人入伍,最小的李春光、李春和才15岁。这些子弟兵被编入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二十团一营,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在战火中成长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英雄子弟兵团。尤其是在辽沈战役锦州之战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10个小时击退敌人32次反扑,攻克了最关键的配水池阵地,打开了锦州的大门,为解放全东北奠定了基础。但李长修、张友才、李汝秀等诸多柴山子弟,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冲锋之中,却为后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身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将永放光芒。
抓好学习提升自我修养
黄宗荣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刚着先进、刚着进步”。老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平时把自己收拾的干净利索,对参加组织生活更是严格要求,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爱党拥军的的深情却丝毫没有减退,支部主题党日、换届选举等等场合都有老人的身影。她更加注重的是一年一度的党员春训,每年都要从柴山跑到城里来听党工委书记上党课,而且听的特别认真,特别仔细。
一路走来,年轮在她脸上刻下的一道道皱纹,沉淀的是一场场战火硝烟的淬炼;时间在她头上染白的一缕缕青丝,记忆的是缝军衣做军鞋拥军支前的一根根针线;岁月在她眼里留下的一丝丝珠黄,坚毅的是一位老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片片赤诚。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我们将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干字当头、实字托底,铭记光辉历史,传承沂蒙家风,用青春书写新的篇章、用担当筑牢党的堡垒,用奋斗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