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沂水清风 > 正文

“沂蒙好家风”优秀作品集--传承革命精神赓续沂蒙家风

来源:沂水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12-13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沂蒙家风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  杨金峰

 

走进龙家圈街道后埠子村,经常会见到一位长者坐在村头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这位老人就是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张守和,别看他今年已有96岁高龄,身板却依然硬朗,讲起以前的故事仍然是娓娓道来、历历在目。

张守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出生于革命年代的张守和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练就一身本领保家卫国。怀揣着这个梦想的张守和于1945年10月加入沂水子弟兵团,年仅19岁的他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子弟兵战士。

1946年2月,拥有全美机械装备、曾参加过印缅作战、自称“国内无敌”的国民党军嫡系精锐兵团新六军企图东犯辽阳,为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四纵队等部奉命发起自卫反击。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辽阳保卫战”。刚刚入伍不久的张守和参加了这场战役,这是他真正意义上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也正是这场战役磨炼了张守和不怕牺牲、勇于战斗、顽强拼搏的革命意志,使其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1946年下半年在“临江保卫战”中,张守和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张守和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右脚,受伤后他仍然坚持战斗,直至击退敌人。因张守和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指导员的介绍下于1946年10月在三道河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守和更加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走在前,战斗冲在前,只讲奉献,从不要求索取。 

凭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张守和在参军7年的峥嵘岁月里,参加过无数场战斗,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临江保卫战时,国民党的一个炮弹在我身边响了,炸伤了右脚,掀起来的泥全盖到了我身上;还有第三次四平争夺战上,左臂被敌人子弹击穿了。”谈起过往老人总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更不曾提及自己左臂因此留下的永远的残疾。当被问起重伤为何不赶紧救治时,老人满不在乎地说,那时候根本觉不着疼,满脑子就一个念头,仗打赢了,老百姓就解放了。

在张守和参军的7年时间里,他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参加了无数次战斗,负伤2次,荣获二等功一次,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张守和眼里,为党为国出力是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兵的本分,他总说“哪里需要就去哪,听党话跟党走错不了”。

1952年6月张守和转业,回到了他阔别了7年的家乡,带领群众成立合作社、互助组、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为乡亲们办成了很多实事。1958年,张守和被中共沂水县委授予“生产跃进尖兵”称号。

工作中的张守和还是个十足的“犟驴”“一根筋”。上级只要有任务,就是再困难,他也总是坚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修建跋山大坝时,张守和担任黄山水利营教导员,为了发动群众支援建设、筹集建筑材料,他挨家挨户跑了个遍,鞋子磨破了好几双;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带领黄山公社三百余名社员昼夜奋战在工地一线,渴了喝口沂河水,饿了啃口地瓜干、窝窝头。正是凭借这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张守和同千千万万个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一起,经过大半年的奋斗,建成了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大坝。

张守和不仅带头“管闲事”,还带头“做好事”。2016年3月,90岁的张守和听说村里要发动群众捐款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一大早就赶去了村委办公室,从包中取出了一只皱巴巴的塑料袋,袋中包着几本存折,上面共有存款1万多元,这可是他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养老钱啊!在听到张老要把这笔钱全都捐出来时,村委同志纷纷劝他:“大爷啊,您日子过得也不容易,还是少捐点吧”,他却摆摆手说村里要修路,这是好事,别看我人老了,但党员的身份却始终还在。

如今,93岁高龄的张守和老人身子骨依然硬朗,在说到当年修建跋山大坝的情景时,老人依然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有神。他说,不是别人非让我去做这件事,而是我自己愿意也必须去做这件事。在他看来,忠诚于党、忠诚于组织、忠诚于人民是需要用一生坚守的诺言这诺言彰显的不仅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变的为民服务情怀,更是强大的信仰力量,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本色。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张守和的故事影响感召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影响下,张守和一家,7个党员6个兵,都在积极无怨无悔的为党的事业做着贡献。而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也将激励着我们在党的光辉指引下迎难而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