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沂水清风 > 正文

“沂蒙好家风”优秀作品集--将军家风永流传

来源:沂水县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12-13

将军家风永流传

——罗炳辉与女儿的故事

沂水县跋山水库管理中心办公室  王凯

 

罗炳辉将军是中央军委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之一,也是经典故事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主人公罗霄的人物原型,曾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新四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1946年病逝于解放战争前线,长眠于八百里沂蒙。

由于常年在外征战,罗炳辉将女儿罗镇涛委托给朋友抚养,直到1946年春父女才在临沂重逢。罗炳辉对女儿虽然疼爱,但要求却极为严格,病逝前几天还专门致信妻子,念念不忘对女儿的厚望与寄托,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良好的革命家风。

 

抗战爆发后父女离别

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叶挺将军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当时罗炳辉正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开展统战工作,武汉办事处撤销后,中央决定派罗炳辉到新四军工作。周恩来同志传达了中央指示后,关心地问罗炳辉:“就要上前线了,还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上解决吗?”罗炳辉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别的都没什么,就是我的女儿罗镇涛,得找个地方把她安顿好,因为张明秀(罗炳辉夫人)也要上前线。”

罗镇涛1929年生于江西吉安,是罗炳辉与前妻杨厚珍所生,后来经毛泽东同志批准,罗炳辉与红军女战士张明秀结婚。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周恩来建议罗炳辉将女儿托付给云南同乡李岳嵩抚养。

 

李岳嵩是云南鹤庆人,当时在武汉经商,家境富裕,思想进步,与周恩来、楚图南、罗炳辉都是熟人。在他们影响下,李岳嵩由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经常帮助八路军采购药品等军需物资。由于这层关系,罗炳辉与李岳嵩交往甚深,对李的人品也十分了解,将女儿托付给他比较放心。

临行前罗炳辉将托付之事告诉了李岳嵩,并提出让罗镇涛做他的干女儿。李岳嵩闻言大喜,专门在汉口有名的松鹤楼饭店摆了一桌丰盛的认亲宴,并邀请周恩来、楚图南等人出席。在酒席上,李岳嵩郑重地对大家说:“今天你们能来,是我李某人的荣耀。罗将军将女儿托付给我,我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无论多大风险,我一定将镇涛抚养成人,有我在,就有镇涛在。”

他的一番肺腑之言,使在场的人深为感动,罗炳辉紧紧握住李岳嵩的手说:“李兄,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李岳嵩:“罗将军不必牵挂,上前线多杀敌人。”

重逢沂蒙山

1945年10月,陈毅同志率新四军北上山东,罗炳辉也随陈毅来到沂蒙山区。由于长期的操劳,罗炳辉健康状况不断恶化,1946年1月,他离开部队到临沂治疗。这时将军夫人张明秀带着两岁的儿子罗新安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罗鲁安也来临沂团聚,他们的家安在临沂东关沂河边的东北园。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罗炳辉病情得到控制,这时他十分想念近8年未见的女儿罗镇涛。周恩来同志听说此事后,专门派人到李岳嵩家中接回镇涛,并将她安全送到沂蒙山。当时罗炳辉刚从泰安回到临沂,得知女儿已到,不顾旅途劳累,马上将她接回家中。他将女儿拉到身旁,左右端详,父女分别时镇涛刚刚9岁,如今已经是16岁的少女,从出生到现在,女儿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抗战胜利后,山东省政府在临沂创建了山东大学,为山东解放区培养各类建设人才。为了不耽误女儿学习,罗炳辉将罗镇涛送到山东大学预科班学习。当时入学就等于参军,看到女儿穿上崭新的军装,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罗炳辉非常高兴。

 

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区生活比较艰苦,在养父家过惯了优裕生活的罗镇涛,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尤其吃不下沂蒙山特有的煎饼卷大葱,学校便照顾她吃病号饭。周末镇涛回家向父亲苦诉,说吃病号饭也吃不了,特别想吃南方的米饭。罗炳辉听了勃然大怒:“别人吃得下,你为什么吃不下?今后不许吃病号饭,大家吃什么,你就吃什么!”

罗镇涛看见一向慈祥的父亲对自己发火,十分委屈,结果得了急性肺炎,住院治疗。此间,罗炳辉天天到医院看望女儿,向女儿检讨自己态度不好,并多次促膝谈心:“我应该让你知道,我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贫苦家庭,经过多少曲折才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不久就要再上前线,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你是我最心爱的女儿,将来要接革命的班,因此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锻炼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罗炳辉还与女儿说明了与其生母在延安分手的原因,解开了埋在罗镇涛心中的疙瘩。

父女之间的交谈是两辈人的交心和沟通,更是父亲对女儿意味深长的嘱托。罗镇涛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也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不久她回到了山东大学,就像变了一个人,吃苦耐劳,刻苦用功,受到师生好评。

最后的嘱托

1946年4月,罗炳辉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不久便重回鲁南前线。5月31日,罗炳辉从峄县(今枣庄峄城一带)回临沂开会,回到东北园家中时已是深夜12点。

回前线前,对自己身体有所预感的罗炳辉将一床军毯、一支手枪和一把指挥刀送给镇涛作为纪念,并将女儿送回学校。途中休息时,罗炳辉与镇涛谈起云南家乡,谈起彝良的山山水水,他思念家乡的乡亲,思念早逝的父母,他对女儿说:“如果我活不到全国解放那一天,你一定回老家为爷爷奶奶扫墓,替我了却心愿。”罗炳辉还嘱咐镇涛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镇涛心酸极了,她赶紧回答父亲,请他放心,自己绝不会辜负他的希望。听了女儿的话,罗炳辉满意地笑了。

罗镇涛没有料到这竟然是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1946年6月21日,积劳成疾的罗炳辉病情突然恶化,在峄县前线不幸去世,享年49岁。去世前几天,罗炳辉还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家书,希望女儿能“真正做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女,女革命家”——这是将军对女儿最后的嘱托。

 

罗镇涛痛失慈父,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就痛哭不止,整日以泪洗面。陈毅同志得知后,百忙之中致信镇涛安慰,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你要记住你父亲是一个硬汉,从不向反革命低头,对人民则十分尽忠爱护。你不用学别人,就学你父亲,那你一生事业便最光荣而无穷尽。……你不要哭泣了,振作精神向你父亲发誓,你定能以工作和学习回答你父亲。”

罗镇涛听从了陈毅伯伯的忠告,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随着形势的发展,山东大学撤退转移,并从学生中抽人组建战地医疗队,罗镇涛拒绝了陈毅司令员和学校领导的特殊照顾,报名参加医疗队。在解放战争前线,罗镇涛化悲痛为力量,不怕脏,不怕累,不惧枪林弹雨,忘我工作,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向苏联派出年轻干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在这个背景下,罗镇涛与李鹏、邹家华等人一起前往苏联学习,镇涛进入莫斯科财经学院学习财政和金融。1950年代中期,罗镇涛以优异成绩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实现了父亲对她的期望。

将军家风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