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基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抛弃外强中干的“硬”,畏手畏脚的“软”,用真诚和担当,春风化雨,走进群众,温暖群众,影响群众,改变群众。
基层工作环境复杂,有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偏硬,靠硬朗的作风建立“威严”,但硬朗的背后有一连串问题:工作作风简单粗暴,言行举止高高在上,更有甚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培育自己的“小圈子”上,没有精力抓工作。最可怕的是“假硬朗”,真碰上“硬茬”就退缩,难干的事推给下属,难相处的人躲着走,重活累活全交给“听话的”。
架子端起来了,效率低下去了。态度越来越硬,人心却越来越远。最突出的是实干者得不到实惠,判断是非的标准被扭曲了,干事创业的氛围被破坏了。一言堂、山头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思想一旦林立,塌方式腐败就不可避免,就会严重破坏政治生态,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这些都是罔顾客观事实、只想个人好处的“硬作风”的外在表现。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治“病树”与护“森林”双管齐下,打“虎”拍“蝇”猎“狐”多头并进,“不敢腐”的震慑作用越来越明显,“硬作风”明显得到压制。然而存有极端思想的个别基层干部片面认为,既然硬的不行了,那就来软的。“软作风”危害更大,表面上貌似保持一致,背后是不作为,该管的事不管,该做的工作不做,满足于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表态时铿锵有力,落实时退避三舍。“软作风”实质上也是一种腐败,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无论是硬还是软,其实质都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不担当,是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缺失,也是对群众利益和本职工作的漠视。软和硬的背后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与公权必须用于人民的原则相违背,与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使命担当相违背,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违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并长期执政的基础上,基于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础上。这是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必须靠广大基层干部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到:“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认真落实。在硬和软之外,寻找那份温暖。
一语暖心、一语破冰,作为基层干部,能不能体察群众所需、早于群众所想、敢为群众所盼,是能不能走进群众、有所作为的重要衡量标准。做个“暖官”是当前基层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把表态变成行动,把口号化为成果,才是一个基层干部应该有的觉悟。“暖”是尊敬。人心都是敬出来的,站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谈不拢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坎,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就会越拉越近。“暖”是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阻力就自我否定,党中央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坚如磐石,基层干部做个“暖官”、服务群众的决心也应该坚定不移。“暖”是智慧。暖不是无条件的暖,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去做群众工作。
总而言之,暖是带有一颗公平正义之心的暖,是带给人阳光和希望的暖,是带着对美好生活孜孜追求的暖。“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的工作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掌握工作方法,用实实在在服务于民的态度要求自己,这根针才能插得巧、插得实、插得牢、插得准,才能让所有的改革措施通过这根针注入大地,扎根发芽,枝繁叶茂。做个新时代的“暖官”、好官是大势所趋,是党和人民的期待,也是对当前基层干部的挑战,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保持谦虚之心,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勇往直前。(李福强 济南市市中区纪委派驻舜玉路街道纪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