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沂水县许家湖镇 张迎霞
家风于我而言,是对父亲的记忆,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村党员,为村里人 “跑腿” 的村官--村支书。
父亲出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抗日救亡的 时代。在他 13 岁时,爷爷因病去逝,长他 10 岁的大伯随军离家, 直到后来全国解放才有联系。家里除了襁褓中的小叔,还有 “ 三寸 金莲”小脚奶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父亲便成了家里主要劳 力。每每看到当代孩子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样子,总会莫名地想到父 亲那小成人一号的旧农具,它们该是承载了一个 13 岁的孩子对生活的万般无奈和挣扎吧?
我是家里的老幺,和大哥相差 20 岁,等到我记事,父亲已到中 年,并且成了村里 “跑腿” 的。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和父亲 的争吵,大部分是因为父亲欠了母亲的鸡蛋钱。在那个缺吃少穿的 年代,没什么交通工具,上级到村里指导工作,偶尔到了饭点工作 尚未完成,便随我家对付几口。这时候,父亲总会央求母亲炒上一 盘鸡蛋,并且许诺鸡蛋钱由村委会开支。每次许诺,从未兑现。每 到哥哥姐姐交书费、买本子的日子便大吵一场。这样的争吵每次都 以母亲战败而止,因为父亲总是那句话:“这回炒鸡蛋基本没吃,不该由村委付。”那一刻的母亲定是恨极了蹲在墙脚抽闷烟的父亲。
我村前后环山,父亲为村民 “跑腿”期间,立足村况,大力发 展苹果树产业,全村老少埋头蛮干了几年,竟然在周围成了小有名 气的规模农业。为了应对干旱季节,每年的秋收结束后,父亲便组织全村在家赋闲的劳力,义务修水渠, 以便来年灌溉。村委缺钱,父亲便四处求助,于是便有了上级的赞助。那个年代没有专项资金, 不过是百千米的废旧水泥管道之类。在村民眼里,那可要比珠宝珍 贵许多。于是每年苹果收摘后,村两委成员都要代表村民拿几筐苹 果去答谢,谢那些曾经对村里有过帮助的恩人。就在某一年,父亲 带着村委成员去答谢,突然碰到了部队转业的姑夫,事情不在预料 中, 自然没有准备送给姑夫的那一份。左右为难之际,父亲便商量 同行人员暂借苹果一筐, 自己付款给村委。这件事情后来被同行的 人讲了许久,都说父亲傻。父亲却对我们讲:“任何时候,集体的事要和个人的事分清。”
再到后来,二哥家的房屋宅子因地势低,又处河边被大水冲刷, 已不是理想的住宅,二哥便央求父亲申请块理想的住房宅基。几番 争执,父亲便把他的老年宅基地让给二哥家建房,从此父亲便住进 了我村山上自家果园里的 “看园小屋子”。那时候,土地规划不象现 在严格,镇里领导觉得父亲实在委屈自已,便提出重新划块宅基地 给他。这样的好事,在别人看来真是求之不得,父亲一直认为这样 违反了村规。直到现在,87 岁的他仍然在山上住,未曾接受新宅基地。
我家兄妹五人,有人在单位上班,有人做生意,也都已经各自 成了家。父亲因为在村里 “跑腿”,年轻时和我们姊妹五人交流得很 少。他文化不高,当然谈不出什么科班的家风家训。如今年事已高,每到周末大家回家看忘,他总是不忘叮嘱:“不要沾公家的便宜”。
新时代,我们一家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要沾公家的便宜” 不仅成为融到我们血脉里的傲骄,更是 “抱诚守真,一清如水” 的家风传承,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谨记一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