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彭大娘家的参军故事
沂水县党史研究中心 武文君
“朝阳官庄彭大娘,拥参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彭大 娘四儿一女上前方。”这是 1945 年《大众日报》《鲁中大众》表彰彭大娘模范事迹文章中的一段秧歌词。
彭大娘,原名王步荣,生于 1889 年,沂水县沂城街道小滑石沟 村人,后嫁到朝阳官庄,因夫家姓彭,人们常称她彭大娘。1924 年, 它的丈夫因病而撒手人寰, 留下了五个年幼的孩子,她没白没黑地 干活,仍养活不了他们,被迫狠心将大儿子、二儿子送给地主家打 长工。 生活的艰辛磨练了她的意志,她向往革命,渴盼解放,1933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当选为朝阳官庄村妇救会会长,积极发动带领全村妇女开展生产拥军支前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前线急需战士对抗外敌,她动员自己的二儿 子彭运水参加了八路军。不幸的是,二儿子彭运水在莒县下河战斗 中攻击日伪据点时,英勇牺牲。 彭大娘在悲痛之余,重新振作,又 将三儿子彭运田送到区中队,她说:“我二儿牺牲了,部队有了损失, 我再将三儿交给您,你们要多消灭敌人,为运水和牺牲的同志们报 仇”。1942 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部队伤亡大,减员增多, 急需补充力量。这时,彭大娘又毫不犹豫地将刚满 14 岁的四儿子彭 运和送上前线。部队急需医护人员,救治伤病员,彭大娘又将惟一的女儿彭运彩送往部队,并动员本村的徐素珍和另一个姑娘一同前往。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上级指示各县区要尽快为人民军队输送 大批新兵源,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这便是 1945 年秋的大规模动 员参军。此时的彭大娘已经 56 岁了,她 5 个孩子已有 4 个孩子先后 参军上了前线,只有大儿子彭运山在身旁,对党忠心耿耿的彭大娘, 又想到了惟一留在身边的大儿子。夜晚,彭大娘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怎么也睡不着。她知道这次动参任务很重,如果自己能把大儿送去 参军,工作就好做了,可自己已送走了 4 个儿女,只有这一个儿子 在身边,大儿 34 岁才娶上媳妇,现在孩子还不到一岁,现在让他去 参军,儿子能同意吗?儿媳能理解吗?她又想到自己这坎坷的一 生 … …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天亮时,彭大娘实在躺不住了,就早 早起了床。她收拾好了锅灶,先烧了一大锅开水,预备着同志来喝, 然后做好了一家人的早饭,并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鸡蛋煎了两个荷 包蛋。这时天已大亮,儿子、儿媳也相继起床,彭大娘摆好饭菜, 把一家人叫来坐下,然后亲自把盛有两个荷包蛋的饭碗递到儿子手 里。儿子一看愣住了,可他马上明白了什么,这是让他去参军,忠 厚老实的大儿,历来对母亲惟命是从,可这次 … …儿子停顿了一会 儿说:“娘,你是让我去参军吧,我不去,我要留在您身边。”彭大 娘张了张嘴,想说的话又咽了下去,然后又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孩 子,娘理解你的心情,你不是不愿意去,你是觉得家里需要你,可 现今部队更需要,只要你报了名,咱村的工作就好做了”。她又开导 了儿子半天,并做通了儿媳妇的工作。在动参大会上,彭运山第一 个报名参军,这一行动影响了全村, 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妹 相送、爷仨争参军的热烈场面。这个仅 300 余人的小村,就有 40 多名青壮年参军,在当时引起极大的反响。
为此, 中共道托区政府、抗联授予朝阳官庄村 “拥参军第一模 范村”称号,奖励“ 勇冠全区”锦旗一面、“保国争光”光荣匾一块, 彭大娘被鲁中军区授予 “模范军属”称号。在荣誉面前,彭大娘没 有止步,她又带领本村的秧歌队,到邻村进行宣传。每到一村,姑 娘们一边扭,一边唱:“母送子,妻送郎,识字班送兄上战场,报国 家,保家乡,穷人饭碗有保障 … …”秧歌一停,彭大娘就现身说法。 通过宣传,使这些村的适龄青年主动报名参军, 当时井峪村参军的 青年就有 28 名,牛栏村有 24 名 … …这些村的动参工作热火朝天地 开展起来后,带动了整个区的工作,全区一次参军 360 人,被沂北县誉为 “参军模范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她极大关怀,她却从不向组织伸 手,保持了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勤恳工作,为家乡建设和教育新一代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