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之母
沂水县农业农村局 田洪成
沂水县有一个村庄是以一个母亲命名的,她就是杨庄镇孟母村。 据清朝道光七年《沂水县志》卷二记载:孟母祠,在县北六十里孟屋庄,孟母村原名孟屋庄,俗称 “孟家屋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孟子作为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在两 千多年前他提出 “ 民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民 本思想和宣扬 “仁政”观点,特别是 “耕者,助而不税”等这些超 前思想,能与今天我国实行的 “全面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 以人 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以人民为 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念不谋而合。足见其站位之高、眼光之远、思想 之先;也足见今天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措施是多么的务实和亲民,终于实现并超越了二千三百多年前古代先贤们的美好梦想!
那么,如此有远见卓识的孟子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这当然缘 于他有一个贤良的母亲,源于孟母坚持端正的家风熏陶和严厉的家庭教育。
孟母,仉氏,战国时期人,据说其娘家是现在沂水县杨庄镇仉 林村,年幼时也曾读过一点书,知书达理,勤劳朴实。孟轲的父亲 孟激,当年在此地任官职时,娶仉氏为妻。在孟轲三岁时孟父病逝, 家境开始败落,没有什么势力和财产。孟母仉氏年轻丧夫却坚守志 节,娘俩相依为命,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全靠她织布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可是,孟母是一位十分坚强而又很有志气的人,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她对未来失去信心,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儿子身上。
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当初,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可是, 聪明的孟轲就学人家玩出殡打幡、下葬哭丧、造墓埋坟之类的游戏, 孟母担忧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咋办呢?觉得这种环境不利于孩 子进一步发展成长,便把家搬到了热闹的集市上,想让孟轲长见识、 开眼界。不久,他却有模有样地跟着模仿做买卖的油滑商人,学起 了满街吆喝叫卖等行为动作。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买 卖商人,于是又重新寻找新的居住地。最后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耳濡目染,每天看到来上学的人书声琅琅, 举止文雅,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读书、行礼。孟母千方百计的把孟 轲送入学校,从此,孟轲就跟着先生学习鞠躬、进退等各种礼仪, 读书习字,与友同窗,进入了学业佳境。孟母三迁其居,终于放心地安顿下来。
以上是《三字经》 中的 “昔孟母、择邻处” 的故事,那么 “子不学、断机杼”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呀,幼年的孟轲刚开始到学校时,一切都很新鲜,学习很 用功,可过了新鲜期以后就不怎么追求上进了。有一天孟轲竟然玩 起了逃学,孟母知道后很伤心。等孟轲回来后,孟母忍着心中的怒 火,沉着冷静地把他叫到身边,抚摸着孟轲的额头和声细语地说:“孩 子,你看看我:三更半夜忙织机,一时一刻不停息;丝丝细线密密 织, 日积月累终成匹。没有布就没有衣,难换油盐和柴米;吃饭穿 衣成问题,饥寒交迫难求医。人若少年不努力,贪玩逃课误学习;就像织布停了机,半途而废前功弃。 日夜操劳娘愿意,满腔心血都为你;丢掉恒心不坚持,何谈将来有出息?唉!可惜啊,可惜!”说 着,拿起剪刀 “哧”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丝线全部剪断了, 孟轲惊奇地得愣住了。从那一刻起,孟轲的内心感受到了强烈地震 撼,他沉思良久,终于明白了整天辛勤劳作的母亲 “ 断织喻学” 的 深刻教诲。 自己的学业若不持之以恒,就会半途而废。人在年少时 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难以有所作为,没啥出息。从此,醒悟后的 孟轲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发奋读书。 即使孟轲成年后在人生遇到 困惑时,孟母也时刻对儿子进行激励和鞭策,终于将孟子锻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儒家大师—— “亚圣”。
孟母以她丰富的人生智慧为世人留下了 “孟母三迁”、“断织喻 学”等教子家风美谈。成就了孟子,也成就了自己,铸造了典型的 中国古代贤良母亲的伟大形象,她与陶母、欧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 “ 四大贤母”。
现在,孟母村成立了 “孟母文化促进会”和 “孟母社区综合文 化服务中心”,重修了 “孟母祠堂”和 “孟母文化民俗馆”等场所, 被列为沂水县史志办开发利用服务基地,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举 办 “ 中华孟母文化节”,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就是:读经典,赞孟母;家风正,肯吃苦;教有方,择良处;家教严,学莫误;有始终,勿半途;贵坚持,方成儒。